。
然而大明与其他宗门王朝不同,秦王、晋王等显赫封号早已赐予了朱元璋的几位嫡子。
照理而言,到了朱允熥这一代,即便要封王,其封号也当较为寻常,不该享有这般尊贵的地位。
即便是有意封赏,朱元璋的那些儿子已占据了这些尊崇封号,也不可能有两个或更多的同一名号。
然而令全场震惊的是,朱元璋竟然赋予朱允熥的封号,正是吴王!
在别的宗门国度里,吴王或许较晋王、秦王稍逊一筹。
可在大明宗门,则全然不同。
因其开宗立派的祖师朱元璋,在登基为圣君之前,曾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。
随着朱元璋的实力日益壮大,便自行决定将自己封为吴王。
直至他最终登上圣君宝座,才卸去此封号。
在他担任吴王期间,长子朱标被册封为吴王世子。
换言之,在朱元璋一脉中,能与吴王二字挂上钩者,除了他本人,唯有他长子朱标曾身为吴王世子。
如今朱元璋竟将这等荣誉封给了朱允熥,足见他对朱允熥寄予的期望之深。
正常情况下,圣君昔日所受封的王位,后续不会授予他人。
毕竟此举需顾及避讳之事。
然而朱元璋却不循常规,他曾为吴王,却将此封号转赐给朱允熥。
由此观之,他确实有意让朱允熥继承他的圣君之位。
让他成为过去的自己,亦是在暗示众人,也将让他成为未来的自己。
朱允炆手中握笔微微颤抖。
他深知这吴王封号背后的份量。
然而心中纵有万千不甘,此刻也不敢有半句异议出口。
满朝文武,无人敢出列反驳。
尤其那些文官,先前为朱允炆说话时,已然误读了朱允熥在修真道路上的定位。
先前面对朱允熥那狂猛的灵力反击,众修士皆哑口无言,此刻自然不敢再度站出来公开异议。加之朱允熥此次化解灾厄,确有重大功绩,若在此刻站出来反对,无疑是自寻苦果。
至于朱允熥对于朱元璋的这项决策,并未流露出太多的异样情绪,只恭敬地躬身说道:
“多谢祖师爷……”
在他修炼者的眼里,封他为何种尊王并不关键,真正重要的是得以离开皇宫,自行建立王府,远离中枢,自由拓展自身修为与势力。若能被派遣至边远之地设立藩属,那里环境越是荒僻,便更能让他专心致志地壮大自身的势力版图。然而即便现状已足以令他满意,毕竟身处皇宫之外,他能做的修行之事实在太多——暗中培养亲信弟子、秘密会晤朝廷官员、悄然扩张自家势力等等,对他而言都不过是举手之劳。
朱元璋面上浮现出满意的微笑,接着道:“你们两位姑奶奶,宜伦仙子和江都仙子,也随你一同搬往你的王府居住吧。”
朱允熥满心欢喜地回应:
“多谢祖师爷。”
朱元璋稍作补充:“只不过在你的王府尚未彻底建成之前,你仍需暂时居住于太微宫。”
对此安排,朱允熥并无异议。
原本朱元璋本欲对朱允熥在这次救灾行动中的卓越表现予以重赏,然而既然已经册封他为吴王,再额外赐予赏赐似乎不太适宜。接下来,朱元璋询问文武百官是否还有其他事务。
原本文臣们打算为朱允炆争取公正对待,然而在眼前的局面下,谁都不敢再提及此事。于是几位官员相继站出来报告了几件不大不小的政务,就这样,早朝告一段落。
散朝之后,朱允炆神情黯淡地回到了东宫,甚至羞愧得不愿与文官们寒暄交谈。而朱允熥则截然不同,他逐一与武官们拱手道别,同时又亲切地向文官们致意,似乎朝堂上的一切争执此时已然烟消云散。
文官们固然无法对朱允熥的行为怀恨在心,纷纷上前恭贺他成为吴王,场面呈现出一片和谐景象。这一幕也让许多文官心中产生了一个念头:相较于朱允炆,朱允熥似乎更为豁达,胸怀更加宽广。
然而,这样的想法仅仅在他们脑海中一闪即逝,终究被理智所压制。从总体利益考量,他们依然无法全力支持朱允熥,因为一旦朱允熥登基为帝,文官的地位势必将会逊色于武官。
朱允熥走出大殿之际,开国公常升走来赞许道:“三皇侄殿下,真是今非昔比,令人刮目相看呐!”
朱允熥望着眼前的开国公常升,从记忆深处忆起此人乃是他的二舅。遂立刻拱手回应:“二舅谬赞了,我哪里有何变化呢?”
常升连忙道:“皇侄殿下,此处乃皇宫重地,您怎能直呼我为二舅呢?”
朱允熥淡然一笑,朗声道:“此非朝堂,早已退朝矣。尔我之间,依旧为舅甥之情,称呼一声舅舅,乃理所当然。”
此时,武德侯常森缓步走近,朱允熥遂主动开口道:“三舅!”
他抱拳行礼,此举令常森倍感意外,连连摆手道:“哎呀,这如何使得?”
第28章 吴王册封大典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